2025-07-06来源: 艺术中国 |
展览现场 由四川文化艺术学院主办,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网易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承办,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数字传媒学院协办的月壤剧场——艺术+科技课程展,在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内开幕。本次展览学术主持张新,策展人刘沛文、胡明明,执行策展人单文博、张润、黄燕、赵紫晨、方钰城、张温吉翔。展览展出了18件作品,涵盖当代水墨、影像/生成影像、交互装置多种形式。展览以中国探月工程获取的月壤成分数据为创作基础,从生命视角出发,探索地月之间潜在的未知生命形态。从教学视角,展览将“未知物质—算法隐喻”这一创作方式融入教学实践,展现了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的教学探索。 展览海报 策展人刘沛文强调,本次展览的内容,基于中国嫦娥五号探月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月壤)的科学研究数据。艺术家们将冰冷的月壤数据转化为富有想象力的视觉与听觉表达,构建起一座思考“生命与再造生命关系”的“细胞的桥梁”。展览中的作品不仅是对月壤物质本身的呈现,更是对生命本质在宇宙尺度和技术介入下的深度探讨。当人类的技术意志能够重塑物质、编织数据,甚至催生人工生命,我们自身又将在这一宏大进程中扮演何种角色? 开幕式现场 本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刘沛文《艺术+科技——AI主题创作课程》的教学成果。课程中系统性地梳理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历史脉络与当代发展,并聚焦“后人类时代”语境下的创新艺术实践。 展览现场 在课程教学与展览策划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探讨艺术与科技交叉领域的前沿技术应用及其创新实践方向。并引导学生关注艺术创作在介入生命科学、伦理思辨及环境可持续性等重大议题时,所承载的独特探索价值与批判性力量。其核心教学理念在于积极倡导学生将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与思考,创造性地、有机地融入其艺术创作实践之中。 展览作品 策展人胡明明认为,展览中,当无机月壤在实验室中被赋予类生命表征,其本质究竟是科学探索的成果,还是技术对物质本真的消解?月壤在此并非未来生命的预言载体,而是审视技术无意识性的棱镜。 展览现场 相较于对后人类时代创新实践的展望,本展更聚焦技术应用中的即时伦理代价,算法对月壤数据的二次编码如何遮蔽科学真实性?展厅内呈现的“月壤孵化场”等作品,刻意保留数据转译的断裂痕迹,暴露技术介入的暴力性,以此批判艺术与科技融合中常被美化的“无缝对接”神话。 开幕式现场 艺术家方钰城认为,展览中的作品,不仅仅是对月壤的阐释,而是人类感官失效的诊断书。当科学提供的数据远超肉体感知范围,艺术可能会发明出新的感知协议。并进一步思考,当科技赋予我们“看见”月球元素分布的能力,是否同时剥夺了肉眼赏月的诗意权利? 展览作品 艺术家张温吉翔强调,《生命交响的幻象》作品,是一次创意与科学的交汇,艺术家通过对月球土壤照片的艺术加工,探讨月壤的重构及其变化,以适宜人类生存的概念。该作品中重新诠释了月球土壤的原始形态,展现了一个既抽象又具象化的重生概念。艺术家通过血管、细胞体等地球生物的表征形象,融入月壤细胞中,重塑了我们对月球表面的认识。这种创作过程不仅仅是对自然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更是一次对于未知领域深入探索的艺术实践。 展览作品 《月壤no.11.11》作品,是对月球土壤的视觉再现,同时也是对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想象的艺术表达。艺术家通过这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月球世界,引发人们对宇宙深邃、未知之地的无限遐想。 展览作品 引导观众思考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以及对未知的渴望。作品中,月球土壤不再是冰冷、遥远的存在,而是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通过扭曲和重构的艺术手法,月球土壤被转化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形态,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可能性和未来。(图文来源于主办方)
责任编辑:王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