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文化资讯

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首批项目“东坡乐事”方案公布



2025-07-06来源: 艺术中国

2025年1月9日,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惠州)建筑艺术计划在龙门县南昆山发布。由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4位普利兹克奖得主和8位国际知名建筑和规划大师组成的顾问团,以及128名国内外业界精英共同参与了此次发布会,旨在共创全球设计、建筑领域的“天堂”。

南昆山与罗浮山,这两座森林覆盖率超92%、藏有78处温泉眼与200余处文化遗迹的生态双子星,横亘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腹地。在它们之间,一条全长218公里的“最美旅游公路”联通两山,呈“8字环状”。它将被建设成为连接南昆山与罗浮山的纽带,更好地辐射沿线乡镇和经济节点。目前,“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首批项目——“东坡乐事”方案公布,即将呈现。

环两山最美旅游公路

“环两山建筑艺术计划”邀请建筑师与艺术家合作,以“东坡乐事”中的诗句为灵感,注入当下的生活方式趣味,在这条“最美公路”上设计建造山野驿站与艺术装置。

何为人生乐事?早在宋朝,“生活艺术家”苏轼提笔吟诗,给出了他的答案: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

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

柳阴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

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

晨兴半炷茗香,午倦一方藤枕,

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

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

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苏轼《赏心十六乐事》

每座驿站的空间形态与所在场地的自然人文深度嵌合,同时呼应苏轼的诗句意象,从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场所氛围——让空间回归自然语境,在南昆山—罗浮山之间,营造可以社交、慢饮、体验的在地生活场景。

继续阅读,探索建筑师朱培栋(line+)、张海翱、刘可南(旭可建筑)、刘阳(大料建筑)、陈昊 & 胡琛琛(合尘建筑)、胡兴(青微舍)、罗宇杰、臧峰(众建筑)、曹睿芝(MLA+)、郭廖辉、陆嘉鸿(有限设计)、徐浪(合造社)与艺术家陈卓、苏畅、李怒、刘庆元、徐子薇、位昂、朱雄毅、高美琳、许刚、Chaosteria、彭晓悟合作设计的山饮驿站方案,理解他们如何解构宋代文人的闲情野趣,化为山野中的空间语言。

碧道长亭

“柳阴堤畔闲行”

建筑师:朱培栋 | line+

碧道长亭(长亭驿站)是由建筑师朱培栋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驿站。场地狭长,临增江而立,背靠山下村庄,且原生树木葱茏。建筑以“长亭”为意向,顺应极其狭长的场地,沿江面一字展开,形成超尺度的江边凉亭。连续的长亭屋顶之下设置了三处相互分离的为往来游客和骑行爱好者服务的功能盒子,盒子之间留出多处贯通环山碧道与江面之间的景观通廊。

设计最大程度退让已有江堤和原生林木,以装配式钢木结构为骨架,搭配毛石,片岩瓦等当地材料,与场所环境的先来者“共营”、“共建”、“共生“,再现东坡先生笔下的柳荫堤岸闲行处。

月下闻萧

“月下东邻吹箫”

建筑师:张海翱

月下闻箫(半弧岭驿站)是由建筑师张海翱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驿站。半弧岭驿站巧妙运用以弯月的微笑曲线的两个弧线元素,精心规划出三个功能各异的空间:骑行停靠点、咖啡轻餐区以及厕所区域。

三个坡屋顶建筑体量通过灰空间(过渡空间)的屋面实现有机连接,自然融合成一道流畅的曲线屋顶景观。屋顶下落到地面可供人们休息处一棵风铃木穿过屋面,实现月下闻箫的画面感。各灰空间的设计还充分考虑了观景需求,让身处其中的人们能够远眺峡谷农业生产景观。

榕下听音

“抚琴听者知音”

建筑师:刘可南 | 旭可建筑

榕下听音(千年古榕驿站)是由建筑师刘可南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驿站。设计在千年古榕下的这块历史悠久而鸡犬相闻的场地上展开,将场地上断裂的各种元素和空间关系修补再次链接:通过弧线景观墙将古榕树和村口老大门调和成村口景观系统;用轻钢挑檐把古榕边三个小楼连成一个整体,成为景观系统的主要界面;再为这三个小楼量体裁衣,置入新的功能,助力它成为老社区的活力中心,也成为在地村民和游客共娱的空间舞台——古榕的年轮藏着岁月的故事,新置的功能载着当下的烟火,终成了以声传心、以景会友的知音之地。

步花洄

“乞得名花盛开”

建筑师:刘阳 | 大料建筑

艺术家:陈卓

步花洄(铁岗河驿站)是建筑师刘阳携手艺术家陈卓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在最美旅游公路和铁岗河流之间的竹林里,苏轼的一生在此回转展开。起点是进士及第开始的恣意人生(入口广场),奈何屡遭弹劾一路被贬(暗路长廊),身至惠州在人生路口乞得名花盛开(漫影花厅),最终豁然路转,在溪边洒脱顿悟(水畔秋千)。

苏轼的一生,像一块薄铁板:柔,千磨万击能泄劲;刚,千锤万凿仍复还。岁月锈蚀斑斑,随岁月加深,路有阴晴,人有肥瘦,现实与记忆,于此联结。问曰:名花几时盛开?名花从来盛开。

重景环

“花坞樽前微笑”

建筑师:陈昊、胡琛琛 | 合尘建筑

艺术家:苏畅

重景环(绿屏石滩驿站)是建筑师陈昊、胡琛琛携手艺术家苏畅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空间犹如漂浮的圆环,时而如定格的画面,时而如流动的影像,将山河之景尽收眼底,也映照出当下的从容与温柔。在此,游客穿行于花香四溢与茶香缭绕之间,俯仰之间,感受到山林馈赠的微笑与心灵的片刻疗愈。

“重景环”作为核心结构,直径约16米,低悬于石壁之上,内设上下双层平台:下层围坐而谈,上层仰躺观景。下方则为三组多孔实体,分别为茶饮铺、小型公厕与储藏空间,其粗粝表面与广场铺地的毛石形成统一质感。设计在材料上引入惠州本地常见的竹材,尝试以竹子为模板浇筑混凝土,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工艺的立体肌理,回应山林肌理与自然语言。

半山云海

“雨后登楼看山”

建筑师:胡兴 | 青微舍

艺术家:李怒

半山云海(半山云海驿站)是建筑师胡兴携手艺术家李怒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共赴一段人、山、云共生的“云海疗愈”诗意旅程。山脚设有“山行驿”,以台地式结构串联咖啡区与登山步道,是补给起点亦是观云首站;中段设“吾乡亭”,融合宋代建筑风格,以艺术化语言传达对传统人文的致敬与情感归属;山顶处为“卧云榭”,轻钢折板模拟云层涌动,反光材质与天光交汇,亭体隐入云端,营造出登高望远、身入云海的沉浸感。整个路径顺应地形高差展开, “最小干预”嵌入自然,以云势为序,串联山形与文脉,使每一次登高都成为一次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和解的疗愈之行。

古桥微馆

建筑师:罗宇杰

艺术家:刘庆元

古桥微馆是建筑师罗宇杰携手艺术家刘庆元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建筑师在调研中发现, “鹅胸”与“板凳”是惠州乡土古桥的两种基本建造形制。于是,在十三坝古桥边的竹林间,微馆与栈桥自然嵌生其中, “鹅胸”坝的形态作为“古桥微馆”,馆藏艺术家十数幅对乡下古桥的悉心摹画, “板凳”则作为行进至展馆的悠长路径栈桥,整个游览体验借竹林间的缝隙生成来访者的停留空间,人们在竹林间、栈道上、木台上,倚靠、坐卧、静思,遥望古人匠意的古桥营造,倾听溪水清涧的潺潺流水。

风袂驿

建筑师:众建筑 | 臧峰

艺术家:徐子薇、位昂

风袂驿是众建筑的建筑师臧峰携手艺术家徐子薇、位昂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这里是轻扬、休闲、舒适与动感的一组公共空间,是“衣袂当风的驿站"。密林中的屋顶,如被随手脱去飘扬的衣衫,被微风轻轻吹起的轻纱,在林间飞扬,舞动。材料选择膜材与细钢丝,形态轻柔多变,邀请人们放下生活中的繁重束缚,感受运动与自然带来的宁静与自由,以放松的状态接待来客。

下浪大幕

建筑师:曹睿芝 | MLA+

艺术家:朱雄毅

下浪大幕是建筑师曹睿芝携手艺术家朱雄毅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澜石河从罗浮山高处流下,被分流成大大小小的水脉,穿过竹林、水田、村庄。盛夏时分,没有一平米的水面会被浪费,天幕扎得满满当当。即使是冬天来踏勘,也能通过石滩上无穷无尽带着铁钩的卵石,窥见夏日盛景。在社交媒体搜索“下浪”,会看到100种岭南人戏水的姿态:把板凳搬上浅滩,把西瓜浸入溪涧,把天幕扎上卵石…不如就在这幅澜石嬉水长卷上,加上一片大号的天幕吧。

明月坞

建筑师:郭廖辉

艺术家:高美琳、许刚

明月坞是建筑师郭廖辉携手艺术家高美琳、许刚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湖心岛上的花房被重新构想为一处与苏轼对话的诗意酒坞,将对酒赏月的文人雅趣的类型和意向进行一次重组和虚构。

底层架空让岛即是花园变得完整,由随机排列的细钢柱支撑的建筑以轻盈的姿态悬浮于花园之上,混凝土如同抽象的船底,上部轻质的钢结构保留的原花房拱形构架,庇护空间里的人,空间的核心是“双月”并置:立面南北两侧各有一轮可转动的明月装置,分别朝向村落与水库随机转动,与现实中的月象呼应。当访客沿楼梯步入原花房屋顶中,乌篷下的拱形框架将视线引向远方——天幕中的真月、立面的幻月与水中的倒影在此交叠,举杯追问“明月几轮?”。

凤谷驿

建筑师:陆嘉鸿 | 有限设计

艺术家:Chaosteria

凤谷驿是建筑师陆嘉鸿携手艺术家 Chaosteria 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凤谷驿藏身于水库湖畔的山坡台地间,如传统道旁茶棚般轻盈栖居,五指状的观景挑台从林间探向水面,将水库风光尽收眼底。棚顶覆土与山林绿意相融,棚下提供咖啡休憩等便民设施,让旅途更惬意。单车路径蜿蜒穿梭,引导骑行者自由探索台地与山林,感受运动与自然的和谐共鸣。这里不仅是休憩点,更是一处承载温情、拥抱风景的所在。

午倦宫

建筑师:徐浪 | 合造社

艺术家:彭晓悟

午倦宫是建筑师徐浪携手艺术家彭晓悟打造的“东坡乐事”主题艺术场景,展示了一个日常又反差的幽默场景:学者手持书卷,本想在午后阅读学习,谁料困意来袭,索性倚在藤枕上沉沉睡去……

从这一场景出发展开想象,午倦宫为每一个睡意来袭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安置午后倦意的精神场所:憩于树下,眠于石上。午倦宫在多棵百年大树所构成的荫蔽之下,犹如由巨石所构成的远古遗迹,将午后的倦意带回人类本能意识中安全的憩居地,为睡意找寻一处安心之所。

建筑师通过场地要素和文化渊源的编排,使文化不再“悬浮”,而是成为可见可感的空间在地扎根。艺术家的作品不再孤立在美术馆的展台只可远观,而是与山野共呼吸,与日常亲近的大地艺术,使“东坡十六乐事”有了具象的场景。“东坡乐事”的风味茶饮与文化共创拓展了的户外的体验维度,重现千年前“文人雅集”的山野日常,重新交还给生活的审美。(图文来源于主办方)



责任编辑:王洁
------分隔线----------------------------